对于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来说,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虽然现代的“精神外科”疗效已非常明确,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是,这种治疗方式,仍然被某些人误解、甚至否定。之所以存在不同的声音与观念,这可能与精神外科的“曲折发展史”有关。因为有的人,对精神外科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对现代精神外科的进步缺乏细致了解。
精神外科手术的黑暗历史19世纪30年代,葡萄牙神经病学家Moniz发明了额叶切除术。在他的启发下,美国医生WalterJacksonFreemanII,在年发明了改进版的额叶切除术,虽然通过额叶切除术解决了精神症状,但由于额叶占全脑体积的1/3,术后病人失去了很多功能、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至此,这段“手术的黑暗历史”,也成为当今精神外科手术“致残、致傻”的依据,并被“以讹传讹”地流传于部分人的交流中。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学家意识到,这种简单粗暴的损毁前额叶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弊端,应该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年,法国率先发明并合成了氯丙嗪,将其用于抗精神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后陆续又发现了很多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由于药物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抗精神病治疗。从年代中期开始,额叶切除术被逐渐禁止应用于临床。
自那时起,精神外科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90年代初期,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影像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临床医生发现,有一部分精神病人对药物治疗或者电休克治疗,并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这群药物难治性的精神病人,用药后几乎无法正常生活,他们甚至拒绝服药。至此,“精神外科”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
精神外科手术新的发展机遇精神外科医生从脑科学的进步和神经核团定位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了治疗方向。多项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锥体外系的神经核团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毁损部分核团,就有可能治愈精神疾病。
随着立体定向治疗装置的不断改进,人脑神经核团的定位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X线定位脑内神经核团,到现代的CT定位、MRI定位、神经导航,每次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由于神经核团定位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核团定位误差小于1毫米;特别是射频技术不断改进,这使外科医生对脑内神经核团的毁损变得十分理想可控,几毫米的靶点毁损,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十分微小,而术后的疗效却非常理想。
部分医生不了解现代精神外科的治疗情况,他们仍然停留在对过去精神外科的模糊认识上。他们对精神外科手术持怀疑、否定态度,甚至认为手术治疗必然存在很大的副作用。所以不敢轻易推荐病人去手术治疗,甚至“好意”地劝说或反对,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可能耽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期。
广州医院神经内外科一病区任廷文主任指出:其实,现代“精神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它可以做到精准定位、微创调控。其高效治疗的原因在于,微创手术直接作用于控制精神症状和行为的神经核团,让神经递质恢复至正常状态。该手术需要运用头部MRI、DTI、CT和微电极、射频等多项技术,对神经核团进行精准定位、误差小于1毫米;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8毫米的颅骨锁孔,将调控电极2毫米送入特定神经核团,即可以完成手术治疗,真正体现了微创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所调控的神经核团靶点,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心的“偏瘫、失语和智力低下”等情况。
广州医院神经内外科一病区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借助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精准定位,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相应神经核团进行微创调控,从而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
对于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其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一味地加大用药量或者联合用药不仅徒劳无功,还会因为药物副作用而让患者器官功能受损。手术则可以消除大部分难治性精神症状,配合少量药物同步治疗,患者会获得最佳的疗效。这也是让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痛苦,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
专家简介任廷文神经科学博士广州医院神经内外科一病区主任从事医疗工作20余年,在临床神经解剖、结构和功能性神经影像和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神经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带领团队施行手术近例。擅长:难治性精神病(强迫症、焦虑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扭转痉挛、原发性振颤和抽动秽语综合征)和成瘾性脑病等的现代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健康(张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