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向坐位转换的运动模式
(1)正常小儿向坐位转换模式: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俯卧位转换为坐位是坐位形成的代表运动过程,有如下几种向坐位转换的运动模式。
1)仰卧位→俯卧位→四点支持位→侧坐位→坐位的转换模式:小儿首先从仰卧位屈曲右侧膝与肘关节,然后成为侧卧位翻身变为俯卧位,抬起腹部,用双膝支撑,然后用两上肢支撑身体,用两手掌(或一手掌)用力向前推,使自己的身体向后退,再用双膝制止住这一后退的力量,抬起胸部形成四点支持位。
然后再在这一姿势上扭转腰部,用一侧臀部和同侧上肢支撑自己的身体形成侧坐位。
最后,两臀着床,两手抬起成为无支持的坐位。在这个过程中,小儿的颜面扭转了90°,成为伸腿坐位或盘腿坐位。这一向坐位转换过程大约在7~8个月时完成。
2)仰卧位上坐起运动模式:随着小儿生长发育,不经俯卧位也可以向坐位转换,如在仰卧位上稍稍扭转上体同时用一侧上肢支撑抬起身体而形成坐位。
或者,不扭转身体用两肘支撑抬起身体成为坐位。或者,从仰卧位变为侧卧位后用上肢支撑坐起。
这两种向坐位的转换模式大约在小儿的10个月时完成。
(2)非典型的向坐位转换模式
1)直接从仰卧位上坐起模式:在由仰卧位坐起过程中不经过翻身动作,身体也不出现扭转活动,是在仰卧位上直接抬起上体并使之竖直后成为坐位。
正常的小儿在5~6岁时可以用这种方式从仰卧位上直接地、对称地坐起来。患有小头畸形的小儿则多用这种方式由仰卧位转换为坐位。
2)从俯卧位直接坐起模式:小儿在俯卧位上将两下肢最大限度地分开,不抬起腰部,将上体逐渐地抬起变成竖直位,再将两下肢挪向前方而成为坐位。
此种坐起的方式常见于肌张力低下的小儿,如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或21-三体小儿等。
3)痉挛型CP坐起模式:是从俯卧位→四点支持位→W坐位模式→无支持坐位的坐起模式。
患儿从俯卧位上首先屈曲上、下肢转换为四点支持位,用上肢、胸部和膝支撑身体,之后使身体重心向骨盆方向移动,逐渐抬起身体而成为W坐位。
这类患儿用这一模式坐起时,因为不能扭转身体,所以只能把腰部笔直地拉向后方,但因有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只能形成W坐位,不能再将两下肢挪向前方,难以形成长坐位。
4)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的坐起模式:
a.上肢功能较好的患儿多应用从仰卧位→侧卧位→侧坐位→坐位的模式。
b.上肢功能较差的患儿多应用在仰卧位上通过摆动下肢的力量成为不完全的俯卧位,然后用头、胸、肩部和双膝支撑身体,最后抬起身体成为W坐位。
5.垂直位上的移动运动模式
(1)坐位蹭行运动模式:小儿在坐位上用一侧或两侧上肢和手支撑于床面上,稍稍地抬起臀部或者基本上不抬起臀部地向前或向后蹭着移动,称之为坐位蹭行,正常小儿在9~10个月时可出现这一运动模式。
有一部分小儿只用这种运动方式进行移动,而不用腹爬等爬运动模式,之后直接地向站立运动发育。
(2)抓物或扶物站起运动模式:小儿从四点支持位上逐渐抬起身体,用一侧或两侧上肢抓住或扶持桌子或椅子,然后用上肢的力量将上半身拉起,再用两侧或一侧上肢支撑上半身并将身体牵拉向上的同时,一侧下肢抬起成为单膝立位,然后再抬起另一侧足站立起来。
这种运动模式在小儿10个月~1岁出现。
(3)向立位转换的移动运动模式
1)从仰卧位向立位转换的运动模式
a.仰卧位→俯卧位→高爬位→蹲位→立位的运动模式:从仰卧位上将躯干回旋°成为俯卧位,然后双手支撑身体抬起上体并向后移动,同时双足着床成为高爬位,其后再向上抬起躯干成为半蹲位,最后从半蹲位上伸展髋、膝关节站立起来。
b.仰卧位→侧坐位→膝立位→单膝立位→立位的运动模式:
仰卧位上用单侧或两侧肘部支撑身体一边使体干前后回旋90°,一边使身体成为侧坐位,其后再转换成为双膝立位。再从双膝立位上迈出一侧下肢转换为单膝立位,然后抬起上体同时迈出另一侧下肢站立起来。
c.仰卧位→坐位→蹲位→立位的运动模式:从仰卧位上不进行躯干的回旋,而是屈曲髋关节直接转换成为坐位,然后不用手支撑地抬起臀部成为蹲位,再从蹲位上伸展髋关节站起来成为立位。
2)从四点支持位转换为立位的运动模式
a.从四点支持位→单膝立位→高爬位→立位的运动模式:
小儿从四点支持位上首先向前迈出一侧下肢,成为手支撑的单膝立位,然后再迈出另一侧下肢成为高爬位,再从高爬位上逐渐抬起身体成为立位。
b.四点支持位→膝立位→单膝立位→立位的运动模式:小儿从四点支持位上臀部后移、抬起身体成为膝立位,然后向前迈出一足成为单膝立位,再从单膝立位上迈出另一侧下肢站起成为立位。
上述的两种运动模式中无论是从高爬位上还是从单膝立位上站起的过程中都有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
(4)步行运动模式
1)小儿步行运动模式
a.高姿卫兵步行模式:小儿在刚刚开始学步时,常常出现将两上肢高举的步行姿势,称之为高姿卫兵或称挑担样步行的步行模式。
这种步行模式是同侧的上、下肢一边进行交替地伸展、屈曲活动一边向前移动的非对称性运动模式。
这种步行模式中,躯干侧屈活动和摆动期下肢的活动都是呈现原始屈肌模式,是为了使身体取得平衡,用高举的上肢来代偿之。步行时双肩和双侧骨盆之间无回旋,是同步的活动,即同侧肩和骨盆同时向前或向后活动,没有交替的前后运动形式。
小儿步行的开始时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人差别,早者8个月,晚者可至12~14个月开始,均属正常范围。
b.对侧上、下肢交互步行运动模式:小儿大约在3岁左右可以形成两上肢分别地在身体的一侧交替地摆动,对侧上、下肢交互步行运动模式,在步行中同侧的肩与骨盆成反向运动的形式。
c.实用、成熟的步行运动模式:小儿大约在6~7岁时转换为成熟的、实用的步行运动模式,其方式基本与上述的b相同,但是较b更为成熟和实用。
小儿步行运动模式随着月(年)龄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四肢、躯干之间在活动上的相互关系是从开始时的相同肢体屈曲、伸展的左右对称运动,或者同侧肢体伸展、屈曲的交互的左右非对称运动向四肢交互、对角线步行运动模式发育的过程。
2)迈步运动的发育过程:将下肢有节律的交互运动称为迈步运动。人类为了保证步行运动的进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①抗重力机构的成熟;②维持平衡能力的成熟;③可以进行踏步运动;④向前的推进力,这种推进力则必须在具有上述三个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作用。通常把新生儿的迈步运动称为自动步行,新生儿的抗重力机构和推进力尚未成熟,只不过是由检查者扶持其腋下使其足底着床,一边轻轻地向左右倾斜其身体一边再使其前倾,这时新生儿会出现下肢交互前行的动作,这就是自动步行。2~4个月时这种自动步行逐渐消失,而后在7~9个月时又出现,在3、4个月~7至9个月之间发生了交互运动消失的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如果将小儿放入水中或者使其头部背屈,仍可以诱发出这一交互运动。
对于7~9个月的婴儿,只需将其躯干轻轻地前倾就会出现其下肢迈出,交互向前方移动,称此为迈步反应。
在这一时期抗重力机构正处在向成熟发育的过程中,但是立位平衡反应和推进力尚未成熟。至1岁半左右,立位移动活动趋于稳定,下肢可见到有节律的交互运动,平衡和推进力也逐步趋向成熟。
以上叙述了正常小儿移动运动模式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顺序,但是并不是所有小儿都完全是按照这一顺序发育。有的小儿可能不经过腹爬而突然开始四爬。在四爬运动中也可能不经过相同肢体的对称性运动模式而直接开始四肢交互、对角线四爬运动模式,或者不经过四爬而直接开始步行等。
另外小儿并不是一掌握了后面的运动模式就再也不用其前的运动模式了,根据个体的需要,有时还会应用前面的运动模式,注意这并不是运动发育的倒退或迟缓。
因此,我们对小儿的运动发育评定决不能凭一次短暂的观察就下结论,要反复多次地进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