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燕 刘秀云万春霞王美娟杨英
山东医院
乌头类植物是中医常用的中草药,常被用来治疗腰背酸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民间常用泡药酒内服或直接冲*酒内服,由于使用不当、用药过量、误服等常可致中*,引起严重的心电图异常,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现将我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乌头碱中*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归纳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我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乌头碱中*的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为37~68岁,平均年龄为58.7岁,均因服用川乌、草乌、附片、一支蒿泡酒或服用含乌头植物类中药偏方而中*,服药至发病时间30min~4h不等,出现症状后30min~8h就诊。
二、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使用心电图机,床旁描记12导联心电图,患者病情稳定后复查心电图。
结 果
一、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32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口唇肢体麻木;昏迷1例,短暂性意识障碍6例。
2.循环系统:除休克、昏迷患者2例外,其余患者均表现胸闷、心悸等。
3.消化系统:28例患者有上腹灼热、恶心、呕吐表现。
二、心电图表现
32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24h心电监护,发现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两种或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有22例,占68.75%,共检测到心律失常61例次;除外继发性ST-T改变,检测到ST-T异常改变12例。心律失常类型及构成比见表1。
患者入院后给予及时、彻底的洗胃和正确、合理及时的抗心律失常治疗,32例患者心律失常均消失,心电图转为正常。
讨 论
乌头碱属植物的种类极为丰富,是我国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常用的主要有附子、一支蒿、草乌等种,其主要成分是乌头碱。
中医认为,乌头有驱风除湿、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临床中*原因大多是服用含有乌头碱药酒,使用未经炮制的生药,或用量过大,煎煮时间不够等而中*;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中*,3~4mg即可致人死亡,急性中*时致死率达3.1%。乌头碱中*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出汗、流涎、心悸、胸闷、口舌及全身麻木、禁束感、血压下降、抽搐等;而乌头碱中*死亡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其心脏*性所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恶心心律失常。
本例研究32例患者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表现外,均检测出心律失常。乌头碱中*致
心电图异常是乌头碱对心脏的双重作用所致。
一是乌头碱可以高度兴奋迷走神经,释放大量乙酰胆碱,抑制窦房结及传导系统,致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另外,乙酰胆碱作用于心房心肌细胞可导致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易于折返,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
二是乌头碱对心脏直接作用可导致异位节律,心肌各部分兴奋、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复极不同步,形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出现心室颤动。
在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同时,使心排血量减少,同时患者恐惧、紧张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致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上心肌*性损害而引起心电图ST-T异常改变。从本例研究中可以看出,乌头碱中*可致多种心律失常,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心律失常的占68.75%。
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重度中*患者主要表现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危重患者还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本例研究除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继发性ST-T改变外检测出ST-T异常改变12例。
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血浆*性成分浓度呈正相关,早期去除血浆*性成分是治疗的一个关键,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治疗;同时及时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阻断其发展。
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是一个关键,阿托品是乌头碱中*的主要拮抗剂,可以阻断迷走神经,解除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抑制作用;利多卡因可直接有效地抑制乌头碱对心肌的*性,迅速降低心肌应激性,减慢心肌局部传导而有效控制心律失常。
本例研究32例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心律失常均消失,心电图转为正常。乌头碱中*多为一过性,发病有时十分危重,应积极及时处理治疗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心电图检查不容忽视,经治疗后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等表现多可以恢复正常。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