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凯,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出生时因母亲难产导致脑瘫。长大以后,头脑清晰却口齿不清、走路不稳。但他有一个在常人看来都很遥远的理想:当导演,拍电影。年以来,他拍摄了5部微电影,自己还成为央视电影频道微电影的主角。上个月,由他拍摄的第一部商业片《来者不善》以网络大电影的形式面世,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一个月收获24.6万播放量。
不被人看好的执拗
姚凯从小喜欢看动画片和电影,他说声音和画面的结合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这也成为了他执着于拍电影的契机。
为什么想拍电影?姚凯说,“我从小患有脑瘫,语言和动作不协调,但我的智商一点问题没有,因为不协调,很多正常孩子能做的事儿我都做不了。我当时就想,我可以把做不了的事儿、甚至健康的孩子也做不了的事儿演出来、拍出来,并把我比正常人更多的人生感悟揉进去,激励人们奋进。”
一开始,姚凯的执拗并不让人看好。母亲周文慧劝他,“哪怕你开个小卖部,一个月挣三、五百元,不求养活自己至少有个营生。”当地的专家也劝,“科班出身的导演都很难有成就,更何况你一个纯靠自学、身体又不便的小伙子。”
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姚凯很绝望。那时,他得知央视有档节目叫《心理访谈》,就一遍遍拨打栏目热线,诉说自己的苦恼。栏目的主编韩鑑被他打动,成了他的老师,不仅开导他要乐观,还给他寄来很多动画教材。后来韩鑑每个星期从周五到周日,每天都挤出1个多小时在电话里为他讲解影视知识。
在韩鑑的指导下,几个月后姚凯学会了自己制作动画,还给妈妈单位的同事制作了几个课件,每个课件挣了元钱,这让他特别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成为有用的人了。为了让姚凯更系统地学习动画,韩老师还为他在北京找到了一所动画学校。然而,满怀希望的他来到北京面对却是失望——专业的画师需要培训手绘基本功,教素描、画人体,姚凯绘画时手哆嗦,笔都握不稳。
苦学发音只为与演员交流
见他痛苦,韩鑑又教他学电视后期制作、拍微电影……姚凯拍摄微电影,编剧、导演、剪辑全由自己一人完成。由于发音含混与演员交流是他遭遇的困难之一,“我发音能达到这个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直以来跟家人沟通因为习惯了都能听得懂,可跟其他人交流时问题就来了,有时说了好几遍对方还在问‘啥’。为了让多数人都能听得懂,我费劲心思学习发音,有时为了说清一个字,我会练上半天,舌头练麻、嘴唇痉挛是常有的事儿。通过几年的辛苦练习,我现在跟人沟通基本没有障碍,给演员说戏也不费劲。在拍摄现场有时还要通过动作示范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给演职人员,像我这种身体状况遇到的困难肯定非常多,我完全是一种拼的状态在工作。”姚凯说。
年至今,姚凯已经拍摄了5部微电影。“妈妈是我微电影中的演员,我拍摄的每一部微电影中都有她。爸爸、舅舅、姥姥、姥爷也都参演过。”家人的支持为姚凯坚持电影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拍摄的微电影《花生仁的爱》,讲述的就是父母给予儿女的花生仁般香甜醇厚的爱。“其实,每个关心帮助过我的人,给予我的都是花生仁般的爱。”姚凯说。
“每月多元的收入很诱人,可是人生理想就没了”
不过拍摄公益微电影只有经济上的投入却没有回报,这给工薪阶层的父母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为了赚钱养家,年,姚凯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担任后期剪辑,“工作一周,我时常在想,这也不是我的理想啊,难道我就要一辈子做在这个办公室里干这个活了吗?做导演才是我的梦想啊,每月多元的收入是很诱人,可是我的人生理想就没了啊。”姚凯说。
一周后,姚凯毅然辞职回乡,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部商业电影。这期间曾找到过一个不错的剧本和投资。后因为编剧和投资方在某些关键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只能搁浅。“同样一笔投资,一个健全人和我,老板肯定愿意给前者。”那个时候他很痛苦,他深知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实践机会,可他天生就落在了人们后面。有一次,他曾信誓旦旦地要为白血病患者拍公益微电影,还发起了众筹。结果,众筹机构把他的项目放在首页推广,却只募捐到多元。这其中,有领投的0元,还有朋友们捐的好几十元。
就在姚凯一筹莫展时,葫芦市残联得知这个情况后,帮他联系资源解决了资金问题,《来者不善》最终得以拍摄。影片的主人公穆苏杭,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智力低于常人,从小受尽了旁人的白眼和欺辱,身边的人都看不起他,包括他的亲生弟弟穆思远。但是在弟弟遭遇骗局,欠钱、挨打时,他一直保护着弟弟……姚凯说,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希望能给当下浮躁的人心些许安慰。“世界是美好的,其实每个人内心也都是美好的,只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走得久了,才忘了我们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初衷,善良的生活。”
文/北青报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