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脏*性不仅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也给越来越多的肿瘤生存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健康负担[1,2]。有一些研究揭示,癌症患者应药物相关心脏*性的死亡风险已经超过癌症复发风险[3]。
了解、熟练掌握“肿瘤心脏病学”的系统知识,以预防和治疗抗肿瘤药物带来的心脏*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其危险因素,提高对抗肿瘤药物心脏*性的防范意识,优化对患者的监测和治疗[3,4]。
一嘉医课(J-Academy)周二心血管专栏今天就和大家梳理和分享抗肿瘤治疗所致4类心血管*性的常见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
4类心血管*性与相关抗肿瘤药物
细胞*药物化疗和靶向治疗可对心脏造成伤害,常见的表现包括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等直接损伤,亦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而导致高血压、血管痉挛和血栓栓塞等间接损害。
表1.不同的抗肿瘤药物及其所致心血管*性表现
图片来源:J-Med“肿瘤心脏病学系列课程
1.心功能不全
心衰是化疗药物中最常见的心脏*性表现,其发生率高,且各类药物之间有所差异。传统的化疗药物如蒽环类抗生素(包括多柔比星、伊达比星、表柔比星和米托蒽醌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顺铂等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导致急性或慢性心衰的发生。
慢性心衰其表现可在治疗结束数十年后出现,多数不可逆,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值得注意的是,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同时服用时心功能障碍风险较高,心衰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心律失常
微管抑制剂(紫杉烷类和长春花碱类)主要的心脏*性为心律失常,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但紫杉烷类所致的心动过缓一般没有症状且为自限性。同时,该类药物亦可通过与微管的作用调控心肌细胞内钙稳态,继而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房速的发作。
此外,蒽环类和顺铂会引起心律失常(主要是心房颤动)的发生。
3.心肌缺血
以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为主的抗代谢药物是继蒽环类抗生素后另一类比较常见的可引起心脏*性的化疗药物,虽然其发生率相对不高,但却可能发生致死性的心脏*性。
该类药物常见的心脏*性包括心肌缺血、心绞痛、胸痛和ST-T改变;其中,5-FU使用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可达10%。
应用5-FU治疗时常会导致心肌缺血相关症状,一般发生较早,以第2次应用时最为明显。
4.血管*性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最常见的心脏*性,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合并糖尿病;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及血脂异常等。
VEGF对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存活、血管舒张等方面的抑制作用明显。研究显示,VEGF抑制剂的剂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及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
顺铂等烷化剂类药物的血管*性临床常表现为高血压。在顺铂治疗的患者中,当累积剂量高于mg时,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升高。
(2)微小血管病变
使用VEGF抑制剂的患者,临床需注意的还有足细胞缺失和基底膜破坏,该病变发生率尽管较低,但仍需注意避免最终导致肾小球血栓微血管病和蛋白尿。此外,VEGF抑制剂的血管*性还会造成微血管损伤,使动脉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数倍。
心脏*性的管理:监测与治疗
1.心功能监测的5类工具
B型利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及氨基末端BNP前体(N-terminalpro-BNP,NT-proBNP)对心衰的诊断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预测心衰患者长期死亡风险。
心电图能够发现化疗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和心肌缺血等心脏损伤。
超声心动图常用于是评估左心射血分数(LVEF),但其对于发现早期心脏*性不敏感。
心脏核磁(CMR)在评估心腔体积以及小范围的瘢痕形成或炎症反应时准确度较高。
多孔动脉造影(multiple-gatedac-quisition,MUGA)在测量心脏射血分数方面更加准确,但对于早期心脏*性的敏感性较差。
2.心血管*性处理
(1)心肌损伤与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一般会危及生命,需立即联系心脏科医生协助救治。
慢性心力衰竭则可以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衰治疗
(2)抗肿瘤相关高血压
血压≥/80mmHg,需要口服降压药治疗;
出现高血压危象,或者血压≥/mmHg,需立即停止化疗,并强化降压治疗;
合并蛋白尿,优先选择ACEI或ARB类降压药。
(3)抗肿瘤相关房颤
由于房颤可增加血栓风险,需积极治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心脏速率和节律控制: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或地高辛;若上述药物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可考虑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
(4)化疗期间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后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可导致猝死,所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