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位妈妈这么痛苦孩子挤眉弄眼,他们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编辑:伊德心育家庭教育研究室R小编

有的妈妈可能会问了,孩子挤眉弄眼不是很正常嘛?小孩子都调皮嘛。

案例

9岁的童童,今年上小学二年级,马上该上三年级了。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老师,每到周末他们一家三口就一起去郊游。但是,童童逐渐地出现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挤眉弄眼,总好像眼睛有什么不适一样,咬自己的手指甲,把指甲咬得血肉模糊,还常常跑动,不遵守规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急速下降。

心急如焚的妈妈带着童童找到了我,我见到童童后,确实发现了童童的缺点,如妈妈所述。这是儿童心理中常见的“抽动性秽语症”。

同时我还发现了童童的很多优点,特别是他喜欢画画,能够把非常复杂的街道画得逼真生动,包括街道的很多细节,他都能想得到,空间立体感很强。

于是,我帮助童童制定了个性训练方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童童,利用他的优点,鼓励并训练他。同时,医院的药物治疗。

看来孩子挤眉弄眼还真是不同寻常,不过要加一个前提就是孩子不自控,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出现挤眉弄眼的情况。平常孩子故意的调皮属于正常行为。

听听专家怎么分析吧!

童童的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抽动性秽语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男孩多于女孩,大多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来。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本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至青春期后逐渐减少。病程较长,为慢性病程,至少持续1年。

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症状加重出现肢体及躯干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转圈、踢腿顿足、躯干弯曲和扭转动作等。

抽动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数百次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2、发声痉挛是本病另一特征,30%~40%的患儿因喉部肌肉抽搐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异常喉音。如喉鸣音、吼叫声,以及“喀哒”、“吱”、“嘎”等声响。后可逐渐转变为无意识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病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

3、约85%的患儿出现轻中度行为紊乱,轻者表现不安、躁动、易激惹,约半数患儿伴注意力缺乏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多动、心烦意乱和坐立不安。有的患者有反复洗手和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以及指甲严重咬伤、拽头发、挖鼻孔、咬嘴唇或舌等自残行为,可发生感觉性痉挛,如压力感、痒感、热感和冷感秽亵行为,过度挑衅和暴力行为等。

4、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有时学习能力下降,阅读、书写及作文困难,甚至不能完成正常学业,学习与ADHD有关。患者有一定的控制力,可遏制不自主抽动数分钟或更长时间,通常不能发现其他异常体征,病程有缓解复发。

并发症: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情绪障碍、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学习困难、违纪行为、猥秽和攻击行为、社会适应困难等。有的患者有行为紊乱、怪异,如强迫性行为或思维表现出难以自控的触摸物体或他人,无目的的用手划圈咬舌、咬手指、毁容、撞墙、摔臂等自伤行为等。

家长们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大都不清楚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出现这样怪异的行为?早期由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较轻,家长常常误认为是孩子调皮,不听话,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孩子出现吐口水、怪叫等更严重的不良行为时,家长才逐渐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疾病。

有些家长会极力阻止,甚至严厉呵斥。家长的意图是好的,希望孩子改掉这些毛病。但是,家长们首先要明白孩子做这些动作原因是什么?

据多方资料显示,抽动性秽语症属于一种遗传性基因变形的心理疾病。这种遗传作用可能会在后代身上表现出来,也可能以其他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教方法,不和谐的亲子关系等都会造成孩子的抽动症。

家长们明白了原因后,就不会急于让孩子改掉这种毛病,而会寻找正确的做法,先检查家庭教育环境是否存在问题。无论是后天因素还是先天因素,关爱的、包容的家教环境对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的改善是孩子改善抽动症状的基础。

除了家庭因素外,孩子周围的环境,家庭、学校、同伴关系都可能成为他们表现出症状的诱因。所以,家长们还要多关心孩子的周边环境和人际关系。

孩子一旦表现出了抽动的症状,家长们不必惊慌失措,医院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一定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

这么一说,这种情况也不足吓坏宝宝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1、多爱抚孩子。

抽动症的孩子内心都比较脆弱,因为行为的怪异,常常受到周围人诧异的目光,他们的世界缺乏理解和温暖。父母们要常亲吻他们、拥抱他们,用实际的行动让孩子感到关爱和温暖。

虽然建议父母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但不等于要溺爱。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爱孩子的心,但父母依然要做明智的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有了某种缺陷,就有理由过度关爱他。这样恰恰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的心理恢复不会起到好的作用。

2、耐心引导。

在我见到的抽动的孩子里面,有一半的孩子比较固执。他想做的事情,就必须要答应他。孩子的世界本来就难以被成人理解,对待情绪自控能力差些的孩子,家长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引导孩子,做到不批评,不歧视。

3、在同龄小朋友之间做好保护工作。

《菲比梦游仙境》描述了一个抽动症的小女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女孩因为缺乏妈妈的关爱,患上了抽动症。但是,妈妈却一直不知道这个事情。菲比被同学们歧视、欺负,妈妈难以介入帮助女儿,使得菲比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最后,经过努力,妈妈终于知道了女儿患上了抽动症性秽语症,帮助女儿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理解,菲比的病情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好转起来。

这虽然只是个影片,但却反应了逼真的现实。家长们可以学习影片中妈妈的努力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关爱,最终帮助到了孩子。

4、家庭成员要互相协商,创建理解宽容的家庭氛围。

富有关爱的家庭氛围,不仅要父母提供,兄弟姐妹及其他的家庭成员,都要加入行列,一起努力。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要告诉其他孩子尊重每一个人,不能歧视患病的兄弟姐妹。

5、接受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需要家长极力的配合,把孩子的实际情况告知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在我刚接触儿童心理领域时,接到过一个男孩的案例。他的表现是挤眉弄眼、甩胳膊、抠指甲、走路容易摔跤,非常符合抽动性秽语症的症状。但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因为家庭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才让孩子出现了很多不良行为。当时,我对抽动性秽语症了解并不多,也不太熟悉,就相信了妈妈的话,给那个男孩制定了一般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案。结果可想而知,在矫正了三个月后,他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告诉家长的是,一定要把孩子的实际情况告诉相关的老师,老师才能尽最大力量帮助到孩子。家长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真正接受孩子的情况,最大程度的帮助到孩子。

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除了父母,很难再遇到无私奉献帮助他的人了。家长积极的心态将是孩子健康发展和成长的基石。

孩子多动、抽动、ADHD儿童,先来伊德心育做测评,制定专业的训练方案,努力帮助孩子,帮助家庭。

校区咨询(西区)

-(东区)

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平台

只做靠谱的心理健康之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