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痤疮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举例说明怎样读《伤寒论》。
“读懂《伤寒论》,可治天下的病。”
《伤寒论》作为治病之纲,是后世中医的治病总则,也是后世医家一直穷经皓首研究的经典。《伤寒论》难懂,人体可能出现的所有症,张仲景都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治疗方案,但很多医家要么流于背诵什么症用什么方,要么苦苦纠结于条辨,要么将其视为治疗外感疾病的手册,内伤杂症则认为完全不可用。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伤寒论》,理解这部人类医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摘取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有一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病在阳明,症状是不吐,大便不通,心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这条辨证并治。
一、此病的症状有几个要点。
1.不吐:其实是想吐而吐不出,主要原因是运化乏力,中阻。
2.不下:中阻,想下而下不了。
3.心烦:想吐吐不出,想下下不了,故心烦。
二、此病的病因,可能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
1.外感寒邪,向内传导为病;
2.阳明脾胃本弱,伤食产生中隔为病;
3.情志因素,或大怒肝气横犯于胃,产生中隔为病,或忧思伤及脾胃,产生中隔为病;
4.酒肉过量,生冷寒凉摄入过量,不易消化,伤及脾胃,中隔为病。
我们知道了阳明病出现这个症状的病因,就不会去纠结《伤寒论》闸述的是外感引起的疾病、内伤引起的疾病,还是不良生活习惯或情志引起的疾病。任何一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并且还可能是几种因素合而为病。
三、此证用调胃承气汤的用意。
调胃承气汤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药方,既调理脾胃,又解决大便不通、心烦等症状。但是,调胃承气汤有一个用药准则叫做“中病即止”。也就是将症状消除后就不能继续用药了,因为这类以治标为主的药方,止住症状后继续使用会损伤人体气血,导致新的问题。
既然此病的起因可能由上述各种因素引起,就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中病”后调整用药,或者在用调胃承气汤的同时合并其他方药,治标兼治本。这里的本,就至少包含了两个需要思考的维度
1)脾胃本身的运化功能;(2)直接病因的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引起的这一阳明病的症状,并根据患者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治疗(见下面第四要点的阐述)。
知道了这个症,用调胃承气汤的用意,我们就不会陷入什么病用什么方的工具型思维,不会将《伤寒论》当作一本像字典一样的死书来读。
四、根据病的起因综合辨证并治,具备基本的二元思维。
《伤寒论》成书的汉代,造纸术刚刚发明,还未被推广使用,全书写于竹简及木简上,张仲景总结了各种症状的治疗方法,以及疾病的传导规律,至于哪些症状合而致病的综合治疗方案,且不说无法穷尽,就是可以尽,在竹简或木简上也无法一一闸述。因此,张仲景对所有疾病的描述都用了“辨证并治”,所有症都能辨清楚了,综合辨证并治疗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回到我们的例子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以上各种症状出现如何辨证治疗?
1.如果是外感寒邪发病,症状会兼有恶寒、流清涕等症状,并且患者会有受寒史,在使用调胃承气汤的同时,可以合用桂枝汤,或者,先用调胃承气汤,“中病”后再用桂枝汤。
2.如果是脾胃本气虚弱者。用调胃承气汤“中病”后,可用温中、调动脾胃功能的方药,如理中汤等。也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再选用一种方药。
3.如果是因为情志因素致病,可以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合用梳理调达肝气的方药,舒肝散、逍遥散等,可根据患者状况辨证治疗。
4.如果是因为过食生冷寒凉致病,可加大温中、健运脾胃的药物。
无论哪种原因致病,无论是一种原因致病还是多种原因合而致病,《伤寒论》都给出了辨证的方法,治疗的方法,以及疾病传导的规律。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而不是简单地将一个病对应一个方。
这只是《伤寒论》中随手拈来的一个普通例子,要说的是,不要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工具书来读,更不要将它描述的症状当作割裂的单一症状来考虑,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个体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某个疾病或某个症状。并且,疾病在传导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会产生很多变量,《伤寒论》都给出了应对的方法,“传变”两个字,告诉我们的是用动态的思想去面对疾病,而不是阳明病就只会是阳明病,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它会因为正不胜邪而向内传导,也可能因为正气来复而出现好转。
《伤寒论》“论"的是什么?
伤寒,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受外寒所伤,寒邪侵犯皮毛后由表及里地传导,或者再广义一些,是外邪引起的疾病的统称,这些外邪包括了一切外感因素,包括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包括细菌病*等。这样的理解,前者被称为狭义伤寒论,后者被一些医家称为广义伤寒论。
但是纵观《伤寒论》,文中只是闸述论及了各种疾病的症状、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及治疗的方法,而并没有很具体地论及这些疾病是怎样出现的,是外感、内伤,还是吃错东西。《伤寒论》告诉我们的其实只是身体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而没有论述身体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如上所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录在竹简、木简上,采取了一条一条记录的表述形式,文字极尽简洁,而疾病的成因千变万化,可能是某种因素单一成病,也可能是几种因素合而为病,难以一一阐述,所以历代医家有一句话叫做“熟读张仲景,不如临证多”。
《伤寒论》讲述的都是症,以及针对这个症给出的治疗方法。而到底是外感、内伤、生活习惯、情志因素致病则没有给出论述,这是医者要根据望诊、问诊去追溯的问题,每个患者的致病因素都可能不一样。
蔡医生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的认知是,无论外感致病、内伤致病、情志因素致病,冬藏不好夏得病等,疾病的传变规律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用张仲景给出的方法进行辨证和治疗。因此,给出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法,而不去纠结它的成因到底是外感还是内伤,这才是张仲景写《伤寒论》的本意。
所有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伤寒论》给出的三大法则
/p>
治疗的理论基础——六经辨证;
判断疾病的辨证方法——条辨;
治疗方案——对应方药。
因此说天下内科疾病的治疗一本《伤寒论》就够了。
伤寒,“伤”的是什么?
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是,外邪进入人体后,人体需要调集大量气血能量对抗它们,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伤了人体的气血能量,因此产生伤寒的症状。
比如细菌或病*进入体内,如果是在肺部,造成肺部感染,人体为了排出这些细菌病*,就要调集大量气血能量去对抗它们,会产生咳嗽发热等反应。这个过程会耗费由心脏提供的能量;而心脏的能量又由肝脏储存的气血供给,这样肝脏就不得不调用存储的能量来提供给心脏对抗外邪;而肝脏的气血又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为了保证脏器运转正常,不得不加重负担,运化更多水谷精微;脾胃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功能受损;这样,就伤及根本,脾胃提供给肾脏的生命力就会受影响。因此,我们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只是一个单一的细菌或病*入侵,都会损耗我们全身的气血能量,造成伤寒。只要有正邪相争,就会耗费气血能量,就会有伤寒的行为产生。
蔡医生提出了“大伤寒"的概念。并提出:伤寒,伤害的是人体的能量。
寒的对面是热,而热,代表能量。所有自然中的生命活动,都围绕能量进行,生、老、病、死,也由能量水平决定。
蔡医生提出,伤寒,伤害的是人体的能量,而一切伤害能量的行为,无论是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火引起,还是内伤的熬夜、喝酒、忧思过度、饮食不节制引起,都是“伤寒”的因素,蔡医生把它称之为“大伤寒”。伤寒,伤害的是能量的这三个核心节点
/p>
1.伤害能量的产生。
2.伤害能量的使用。
3.伤害能量的储存。
这三者,就是一个“进——销——存”的关系。
能量的产生为“进”,好比一个国家财富的生产。它由脾胃的运化能力和其他脏腑的功能决定,包括肺的纳氧能力,机体废物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肾提取“精”的能力等。脏腑功能问题,会影响能量的产生,成为伤寒的因素。
能量的使用消耗为“销”,好比一个国家的财富使用。它要求能量运行有序,不浪费,从而达到低能耗的目的,而不是一味追求低能耗,该用的不用。无序和浪费会加剧能量的消耗,成为伤寒的因素。
能量的储备为“存”,好比一个国家的财富储存。我们说肝藏血、肾藏精,肝脏就好比国家的粮库,肾提取的精以髓的方式储存在骨骼中,好比一个国家的*金储备,如果肝阳亢,或肾提取精的功能下降,就会不断调用储备,而机体又想多运化出能量以供储备,从而导致脾胃功能亢进,长期下去造成机体的混乱,能量的储备被调用的更多,成为伤寒的因素。
伤害能量的“进——销——存”这个链条上的任何因素和行为,都是伤寒。而这样的伤寒,蔡医生称之为“大伤寒”。
能量的产生、存储、使用,对应的是人体的三种火。
我们身体的能量由脾胃运化,由肾脏提取为精以髓的方式储存,血存于肝,供给心脏使用,它们对应的是人体的三种火,肾火——命门之火或先天之火,肝火——相火,心火——君火。伤寒伤害也是这三种火,是我们身体的气血能量产生的根本。
无论致病因素传导到哪个脏腑哪条经络,都必须耗费气血能量去与之对抗,而人体所有气血能量的提供,任何正邪相争,正气要争赢,都要依靠这三种火提供能量。这三种火是生命的根本,伤及这三种火,也就是伤及了生命,势必降低生命的活力。
正邪相争争赢的根本,一方面,气血能量要充足,另一方面,要及时让耗损的气血能量修复,这就要正确使用《伤寒论》的方法,帮助身体争赢。
三种火是怎样被伤害的?对身体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引起伤寒的因素,不只是外感邪气那么简单,错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不良的情志因素等,都可以成为伤害三种火的因素。
1.外感邪气。一般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才有机可乘,或者因为我们错误地应对外邪,导致邪气内传。外邪经皮毛或呼吸道进入伤肺,心肺本是相连的,肺气不舒或肺气不足都会导致心火受损,伤及心脏的功能,进而往里传导,心火不降,导致肾阳不温,伤肾。这是正气不能卫外,无力相争的情况。
2.人体摄入的阴寒之物主要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乏力,脾胃为了排出这些阴寒之物,会努力调集气血能量与之相争,这样就影响了脾胃对肝脏的养分提供及对肾脏的生命力提供,间接伤及肝脏和肾脏。
3.七情六欲主要伤心,如思虑过重,人体不得不调用更多神识能量去对抗这些负面情绪,导致心神被耗,心火不能下降,无法与肾水完成水火既济,水火既济不好,生命力便不旺盛,这就直接耗伤了先天之火。
4.错误的生活习惯则直接耗损人体气血能量,人体疲于应付各种额外的耗费能量的事情,造成自身的削弱,生命力被透支,伤及全身。
一切引起正邪相争的因素(包括争不赢的妥协)。都是伤寒。
这是一个“大伤寒”的概念,它由外来和内寒共同构成。
一切需要调用正气去与之相争的因素,都会耗损我们的气血能量,会影响能量的储存、运输、传导、使用、获取。无论外感、内伤、不良习惯等,都是伤寒的因素,它们导致的症状,都可以用《伤寒论》给出的三大法则进行辨证论治。
可以将各种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伤寒因素分为“外寒”和“内寒”两大块,将外感因素造成的伤寒称为“外寒”,将内伤因素造成的伤寒称为“内寒”。众多医家已经充分闸述过“外寒"因素,我们在此匆匆带过,不再作详细论述,只对被大部分人忽略的“内寒"进行详解,以让更多人明白,《伤寒论》指导的治病原则,适用于所有因正邪相争而损耗人体气血能量,伤害到人体三种火的情况。
“外寒"的伤寒行为。
包括外界自然对人体的影响,以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为主,包括细菌、病*的侵袭,无论哪种邪气入侵,人体都必须做出防御和抵抗,都会耗费大量气血能量,伤及我们的生命之火。
还是用寒邪来举例,寒气进入皮毛,人体调集能量通过打喷嚏、流清鼻涕排出寒气;肺主皮毛,如果寒气此时不能及时排出,就会侵犯肺,人体就需要调集更多能量,可能启动咳嗽的手段将寒气排出去;但如果此时我们以为咳嗽是上火导致,吃凉药止咳,就会困住寒气,使它郁结而化火;寒邪被困住,人体又因为害怕它带来伤害,可能通过肺俞将它推送入膀胱经,企图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这条下水道排出寒气,人体也会调集气血能量,顺着膀胱经向上和向下代谢这些寒气;如果膀胱经的代谢不顺畅,而我们的认识错误,继续服用寒凉的药物,寒气就可能往里走,从足太阳膀胱经传导到足阳明胃经,侵犯脾胃,导致脾胃不舒服,伤及运化之本,人体又会以稀便的方式,排出这些寒气;如果我们此时人为止泻,继续服用寒凉药,就可能将寒气推至肝胆,在肝胆内郁结而化火,伤肝,使胆汁浓度变化,可能形成胆结石;因脾胃而生的寒气,加上膀胱经的寒气也会侵犯肾,可能导致肾结石;肾主骨,生髓,这又会导致一系列的脊椎病,如腰椎膨出、骨质增生等;而脑为髓之海,肾生髓的机能受影响,导致记忆力减退、头痛、掉发等一系列脑部症状也会接踵而来。
至于其他外邪的侵犯,可能人体排出邪气的症状有所不同,人体在对抗、排出它们的过程中,都会耗费大量气血能量,如果对病程的截断扭转不及时,也会伤及脏器的功能,造成功能性病变,甚至伤及脏器本身,造成器质性病变。
“内寒”的伤寒行为。
所有在人体内部化生的伤寒因素,都可以归于“内寒"的范畴。
1.摄入过多生冷寒凉,超出自身的运化能力,对正常运化产生了阻滞,人体就需要调集额外的能量加以运化生冷寒凉,与之抗争,产生伤寒;如果生冷寒凉太过,人体排出不了,就会进入气血循环,也会阻滞气血运行,产生伤寒。
2.饮食量过大,暴饮暴食,食量多,则产生的垃圾多,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气血能量加以代谢,还会加重脾胃负担,减弱脾胃的功能,从而影响整体能量的提供和转运,因此我们才会出现“饭饱神虚”的症状。过饱,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损伤。
3.肉类摄入过多。肉类为阴寒之物,难以消化降解,需要更多的气血热量来运化它,与它抗争,也会伤及三种火,造成伤寒。
4.抗生素、寒凉药、酒,这些都属于阴寒之物。比如抗生素,它以杀灭有害菌为目标,但每一种抗生素几乎都没有准确的靶向,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杀灭有益菌。而人体为了清理抗生素的残余,以及补充被杀灭的有益菌,需要很多气血来与之抗争,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还有寒凉药,我们都感觉上火了就要吃寒凉药,但前而已经论述过,大部分的上火都是阴火、虚火,是因为寒湿郁结而发酵产生的,用寒凉药管用一小段时间。马上又会变本加厉。这些都是造成正邪相争的因素,也是产生伤寒的因素。
5.保健品。人体能够吸收的保健品很少,大部分都需要依靠脏腑功能代谢出去,脏腑为了代谢这些物质,需要调集更多气血能量,也是一种正邪的相争,这个过程必然造成气血能量的耗损,加重脏腑的负担,损伤其功能。比如维生素,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绝大部分人都可以从食物和阳光中获得,很少会产生缺乏症,如果盲目补充,其实就摄入了大量人体不需要的,人体必须耗费能量将它们代谢出去,如若代谢不出去,还会产生各种损伤。比如大量维生素C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被肝脏代谢分解,最终产物为草酸,草酸从尿中排出成为草酸盐;有研究发现,每日口服4克维生素C,在24小时内,尿中草酸盐的含量会由58毫克激增至毫克。若继续服用,草酸盐不断增加,极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可引起尿酸剧增,诱发痛风。
6.情志损伤。长期的哀思惊恐悲怒等情绪,会影响人体正常的内分泌,造成情志性*素,还会导致气血运行输布逆乱无序,使人体的气血流转不利,产生郁结,影响气血能量的输布。人体为了疏通这些郁结,让气血能量顺利输布到全身,就需要更多能量,更大的推动力去与之抗争,长期下去可能因为耗损能量而损伤脏器功能。比如,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验,悲伤会产生胸口痛,因为悲伤导致了心脏气血流转不顺利,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大怒伤肝,又会让肝气横犯于胃,胃内气血流转不畅产生痉挛,肝气无法疏泄出去,让人体烦躁,处于高度混乱状态,导致气血能量的高度消耗。思虑过重、贪欲过重,都会耗损心火,导致心火不能下降,与肾水不能既济,阴阳相合合不好,耗损生命力。
7.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不依四时养生等。我们的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一样,人体的运动规律,也是需要遵循自然。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夜收昼用,人体也一样,如果冬天经常熬夜、受寒、饮食无规律,夏天就表现得乏力、肠胃不适、心烦等;如果夜间不睡,白天就会缺乏精力、腰椎酸痛、感觉身体发冷,这就是藏不好就用不好的表现。而如果夏天大量熬夜,吃生冷、喝酒等,气血能量用的太多、太耗散,冬天也会表现出不足,藏不好。该蓄积能量的时候蓄积不够,该用的时候肯定也用不好、不够用。既然不够用,人体就只能分一部分能量出来与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抗,这些能量本来是供养给组织脏器使用的,现在被消耗在对抗不良生活方式上了,这就消耗了三种火合成的能量。
所有伤害人体的因素,都可视为“邪气”,都需要调集“正气”与之抗争,都是构成伤及人体气血能量的因素,它们都是伤寒。《伤寒论》教我们建立的是系统观,是人体在正邪相争中的动态变化和传导,用动态的思维对待相争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只可预知疾病的下一步传导,预测服药后的走向,还可推演它的传导和撤退过程,判断是正向相争还是节节败退,才是对伤寒论的正确解读方式。
能量只有循环起来,处于有序的状态,才可能内生更充足的能量,将伤寒的因素尽快排出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能量充足了,外邪就很难侵犯,这是对于“外寒”的侵犯而言。其实对于“内寒”来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的气血能量充足了,大部分“内寒”都可以被代谢排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吃生冷没有问题,而你吃一小点就出现问题的原因,个体差异导致能量差别,能量差别导致代谢排出致病因素的能力差别。
正气的充足情况决定了能否对抗住外邪、内邪。而这个正气,或者说气血能量的充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量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循环代谢的概念。能量只有循环起来,处于有序的状态,才可能内生更充足的能量,将伤寒的因素尽快排出去。
三种火构成了人体的能量循环,五藏六腑只是能量循环的物质节点,或者说传导介质。这些节点构成了整个循环体系。
这里需要说明白的是,三种火构成的能量循环,并不是狭隘的血液循环系统。我们说气血能量,这个能量是气血相合而产生的,血是物质,气是功能,气血相合产生能量,能量产生我们的生命力,气血相合合得好,我们血液中的载氧量就高,能量就足,运载营养物质和垃圾的能力就强。能量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它是我们生命力的支撑。
能量在三种火之间循环,循环越有序,受到“外寒”或“内寒”伤害的可能就越少,能产生的能量就越多,能量就越能生生不息,正气就越充足。能量只有在相互传导的过程中才能生生不息,不是专门单纯补充就可以解决的。
能量输布循环有序,就很容易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
邪气侵入后,如果人体处于有序循环代谢的状态,就可能通过循环代谢将其排出去,人体调集正气与其抗争就不会产生对气血能量的过度耗损,产生伤寒的程度就小。
因此,《伤寒论》中,很多用药都是针对能量传导输布调整的,很少仅仅是纯补足能量的,《金匮要略》中,针对器质性修复的用药,也是通过能量输布传导实现的。如果仅仅只是补足能量,而能量不能枢转,补入的能量不能濡养全身组织脏器,不能形成对抗外邪的“正气”,亦没有什么用。
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
《伤寒论》中,当我们的表里能量枢转不利,体表的体液输布出现问题的时候,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麻*桂枝汤。这个汤剂有双向明节作用,汗液太过、表不固可以用此汤敛汗固表;汗出不了,也可用此方发汗解表。掌握了麻*、桂枝、白芍的剂量配比,就可在解表与固表之间自如转换。
《伤寒论》中,病机在三阴三阳之间难以枢转的时候,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小柴胡汤。如果能准确把握时机,努力将向三阴转变的病机拉回三阳,对由三阴向三阳好转的则给予协助,推其一把,让它顺利枢转到三阳,体质也会提升一个台阶。
《伤寒论》中,厥阴枢转不利的时候,给出的方案是四逆汤加减。厥阴的枢转是由里、由底面向表面的枢转,从厥阴枢转到三阳。
我们的脏器是活的,一旦正邪相争中,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排出邪气,邪气阻碍能量输布,脏器得不到能量的濡养,它的功能就会出问题,进而导致器质性的问题。而得到能量输布濡养后,脏器又能慢慢恢复正常功能,将邪气排出去。一旦枢转顺利了,能量是会内生的,正气就能存内,邪气就难以侵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医排病论》一书,作者:蔡碧峰、李亚、吴云粒。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